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平均数》说课设计

发布时间:2010-05-09 22:49:24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计算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而现在,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求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应该是学生们现实的、具体的情景,进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新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创设活动游戏情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应用,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

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同,因而我把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游戏问题情景,以引导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拍球导入,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

(教学一开始,创设拍球比赛的活动情景。)

1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出发)

2  师:今天来进行拍球比赛。我们分成南队、北队两个队来比。                 

小组商量怎么比出哪个队的水平高?

3  活动开始

1)、第一次比

师:每队派一个选手比赛(学生开始比赛,教师计时1分钟)

教师立刻宣布拍多的队赢。

师:服气吗?(学生当然不服气,一个人不能代表全队的水平)

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建议再各叫几个同学比一比)

2)、第二次比

每队再派三个选手比赛

师:谁赢?怎么看出来的?(通过算总数比较)

于是教师又宣布拍多的队赢。

师:老师想帮助总数少的队拍一次行不?

(结果拍少的队总数多了,这个队赢)

师:服气吗?(学生摸摸脑袋,当然不服气了)

人数不一样

师:可是总数多呀啊

为什么?

教师质疑:怎么比较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呢?

(当比赛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比较真实水平?知识是在克服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让知识克服矛盾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学有所值)

4、          学生建议:把他们平均分一分,怎么分?有几人分几份?

算出总下数,再除以总人数。

      师生一起算一算。

5  师:那么这个数叫什么呢?(平均数)从而揭示课题。

这样设计是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比赛入手,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把挑战性的问题抛向学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也感觉到如果数量不相等,比较它们的总量是不科学的,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会发现将这些数平均分一分,求他们的平均数要公平些,从而让学生感觉到了平均数的作用和必要性。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第二个环节:理解“平均数”

1、师:你怎么认识这个平均数?

1号选手的吗?还是2号的?

拍多的怎么变少了?

拍少的怎么变多了?多的哪来的?

师:那这样我们拍的数量就一样多。

(从实际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用自己方法去理解平均数。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

这个平均数到底是怎么回事,用自己的话来说。你能对平均数作个评价吗?1、突出平均数的作用2、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概念,比用书本上的话来定义概念要形象的多,学生更容易接受)

2  怎么求平均数?

第三个环节:平均数的应用

1)老师来举一些例子:

1、          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费。

2、          上学期我班的期末数学测试平均成绩是92分。

3、          青年歌手大奖赛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2)你能不能举一些平均数的例子。

  (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3 平均每月用水量。

让一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家庭去年四个季度的用水量。

师板书三道用四个季度的总用水量分别÷4,÷12,÷365的综合算式。(21+24+36+27)÷4

21+24+36+27)÷12

21+24+36+27)÷365

让学生说出如果要求他家的平均每月用水量应选择哪一个算式?

随后课件出示几幅缺水地区的照片并解说:在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还不到3千克,让学生谈谈感受。

(出示三道不同的求平均数的算式,让学生辨析,引发学生的争辨,体会求平均每季度,平均每月,平均每天的不同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又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4)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出示画面: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有个优势是身高135厘米,你认为小明会遇到危险吗?说说你的理解。

0

上一篇:猴王分桃
下一篇:《月球之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