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9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9-03-18 09:46:17   来源:    浏览:

案例(一)

  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好吗?(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板书:9的乘法口诀)

  2)以小袋鼠激趣,认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1)由小袋鼠的话,引出划龙舟比赛。(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观察龙舟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有这样的9条船。

  (3)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直接出示数轴,让学生进行填空,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了,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二)

  1)通过观察数轴,发现累加的规律

  (1)(出示1条龙舟)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从0跳到了9,这是1个9。

  (2)(出示2条龙舟,跳1格)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2个9是18,9+9=18。

  预设2:2个9,2个9是18,2×9=18。

  (3)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27表示的是几个9呢?(依次出示方框)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强调是3个9相加)4个9、5个9……9个9。

  2)按规律填空,理解几个9是几

  (1)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指名订正。

  (2)按顺序齐读,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随机提问)4个9相加为多少? 7个9的和是多少? 54表示几个9相加? 72是几个9的和?

  3)根据所填结果,自编口诀

  (1)1个9是9,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一九得九,表示1个9。

  (2)学生根据数轴结果,自编口诀。(同桌交流,指名上台订正)

  (3)(随机提问)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强调是几个9相加)

  (4)教师揭示口诀板书,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2个9的和18,再加上1个9,就是27,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细一想,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三)

  1)初背口诀

  (1)请你看一看,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口诀。

  (2)学生自背口诀,初步记忆(自背、指名背)。

  2)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是36,同理计算6×9。

  3)通过填空题,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出示孙悟空)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并借助动画演示,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2)指名学生填空3×9=( )-( ) 4×9=( )-( )。全班齐答5×9=( )-( ) 6×9=( )-( )…… 9×9=(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学生表达有困难,教师要适当引导)

  (4)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出示:7×9就是70-7=63,9×9、3×9)

  4)手指记忆,寓教于乐

  (1)学做手指操,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①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你们相信吗?②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③通过弯曲手指,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右边是积的个位;④学生自己练习,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①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右边表示个位。

  ②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结果真正上课时,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不仅寓教于乐,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动一动,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做为开放性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氛围高涨,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明显变化。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了,语言变得通顺流畅了,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感谢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给了我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借助教后反思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剖析,使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完善,教学技能不断精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0

上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