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

发布时间:2012-09-24 15:40:45   来源:黄河路小学    浏览:

    “生本教育体系”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10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教育方法,她从教材、教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全面改革了师本教育的做法。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曲曲妞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儿童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蒙塔古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克莱恩   

两种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生本教育体系就有这样几个特点:

     1。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为具有彻底性;

     2。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3。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为教师的设计忽视学生的生命实在,因而进行的是虚体设计,而不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的实体设计。”

    “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较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

    “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矽削者他们的学习天性。。。。。儿童一旦进的学校,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

    “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数”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和人类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人类想的和自己想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并对人类的智慧之美产生怎样的感叹!”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一般来说,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儿童的思维,具有生产性,会产生新的质,所以是创新。”

    “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过程,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学习的。”

    儿童潜能无限

    “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种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儿童的独立性

    “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本来可以很敏锐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人指正,他就不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地说出别人想他说的话。这样,他就没有了的“自己”,同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要全面依靠学生,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而是基础性资源。

新的学习生态将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生态。

   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思想

    无为而为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而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学方的有为,这同时恰好是教方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方的有所为。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教少学多

    什么是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原本在我们的习惯中堂而皇之的正儿巴经的“教”消弭于无形了,当然,它在无形的状态中存在着,此事不言自明。

    从计划教育到自调节教育

    “我们往往在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不自觉地进行计划教育,用所谓目标分类的方法,重重叠叠,去把一个整体目标分解为十分细蜜的目标评价体系和课程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去实施。如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称号值得怀疑。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的生命实体,我们应当为他们带有生命意义的发展而设计,设计应当是实体的、活性的,而不是虚体的、固定的。”

“所谓活性,就是自调节。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顺序,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动。”

    线性教育的最后壁垒

“在传统的教育观看来,系统是局部的和,而且系统中的各部分相互没有联系。在这种理念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解为一个一个单个的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平均使用力量,离散的目标教学取代了整体的领悟;智慧的传授似乎也是单纬度、小步子的线性输入方式,而不是内核发展的方式;知识强调一点不漏、全面传输,而不是举一反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

    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对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与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有关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认字到了一定的程度,进度忽然加快了,有不少老师还没有教的字他们自己就认识了。

在传统教育里,要求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想得到的知识都要从儿童抓起,这就是忽视了基础知识这个大系统有最小的独立完全子系统。其实,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虽然也可以称为“会”——领会,但还不能称为“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化的或者是符号表述的层次。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

    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次序。即使是原来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的认字课,也可以讨论。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欲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以往,在师本体系中,我们认为教师应当是万能的,应能完全回答学生所问的一切,我们是一壶水,学生是一杯水,显然,它在儿童拥有许多新信息的今天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在我们的生本教育体系中,这恰好是正常的秩序,是我们的追求。

0

上一篇:谈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下一篇:进一步解放思想 把生本教育做真做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