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如何备课

发布时间:2011-05-16 09:06:48   来源: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浏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如何备课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李杰
近年来,我们的教案都是打印的教案,多是从网上下载的。诚然,参考别人的教案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是否把别人的作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机械照搬别人的教案即使再好的教案也未必能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现成的教参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课堂上用得恰当.用得自然。 
目前,面对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该如何备好小学生数学课呢?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通过自身对新课程的学习领会其精神,浅博地认为应从备课进行改革,为了能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课。
一、备课一定要备学生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如:《分数的简单运算》第一次上课
该课的具体内容是分数的简单运算:2/6+1/6 ;3/6-2/6,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课堂情况:
教师以分割生日蛋糕引入:妈妈买回了生日蛋糕,平均分了6份,妈妈吃了2份,小明吃了1份。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你自己的问题。
生1:他们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2:妈妈比小明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如果爸爸回来了,他能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由此展开进行分数的简单运算......
议课实录:
第一、关于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解决”新授知识的问题
常老师:当问及学生“他们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的时候,学生都很容易地列出并计算出“2/6+1/6=3/6”的正确答案,但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部分学生答不上来,还有部分学生说是自己的父母亲告诉他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亲说只要分母相同只管分子的运算就行,分母则可以直接移过来。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韩老师:其实这是一个让人很头痛的问题,就是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提前在家里进行辅导,但他们一般就只把计算的方法告诉学生,而不解释起具体原理,使地学生在课堂出现只会机械地计算而不会解释,这样给上课老师带来一些麻烦,讲解新知识的时候比较费劲。
常老师:的确如此,并且这种情况还很普遍,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也经常遇到。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有有利的一面,毕竟家长帮助我们把新知识进行的预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如何利用这个“资源”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提前获取“新知识”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答案一出来,就会影响到别人的思考,有的甚至随声附和,极容易在里面混水摸鱼,进而造成加生饭现象,这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从探询原因入手,一起对新授知识进行一步一步的讲解和推理。
第二、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用分数的概念表述运算原理的问题。
韩老师:这一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分数的概念表述运算原理的问题。比如2/6+1/6=3/6,学生往往用简单的1+2=3得出分子,然后把6移到分母即可。但我一直想让学生表述为(2个1/6加一个1/6等于3/6)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分数的概念,以便于后面有关分数的学习。但是在课堂上除了两三个学生能表示外,其他学生还是不能清楚或熟练的表述。
常老师:我想这可能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可能还是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而不在考虑比较复杂的解释,或着他们感到那样解释不简单方便。二是我们学生的脑海里还没有完全树立起分数的清晰印象,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来辅助解释呢?因为,这道例题出示以后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脑海里先有蛋糕的印象,然后再分为6等份,最后再吃去2/6和1/6并进行多与少的运算,当然,我们的学生就目前的思维水平是有能力想象出来的,但如果我们借助一个简单的教具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呢?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先出示一张圆型的白纸分为6等份来代替题中的蛋糕,然后根据讲课的需要拿出2等份和1等份,这时要给学生明确提出要用分数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运算,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出现在课堂上有学生列出2+1=3(块)同时便于学生树立2个1/6或3个1/6的概念。这样会可能比原来的设计更快捷一些.当然还需要在课堂是检验。
关于《分数的简单计算》的二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 4/9里有(     )个1/9
5/8里有(     )个1/8
6/7里有(     )个1/7
2、比大小
4/6   2/6      8/8   3/8
8/8可以用“1表示,拓展“1还可以表示几分之几?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己动手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平均折成8份。
(形式不同的折法都行)
 2. 同桌一人在你的长方形纸中涂色表示出3/8,另一个人在你的长方形纸中涂色表示出2/8
3、说一说3/82/8表示的含义。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4、师:根据2/83/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①3/8里有(    )个1/8
     2/8里有(     )个1/8
②比大小2/8 3/8
2/83/8合起来是多少?2/8+3/8
2/83/8少多少?      3/8-2/8
导入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5、在你的长方形纸上表示出2/8+3/8
①是3/8的,再表示出2/8
②是2/8的,再表示出3/8
列出算式。
6、会不会这样说;
    )个1/8加(   1/8是(   )个1/8
指名说,同桌互说。
7、小组讨论分母8为什么没变?
8、迁移:5/8-1/8怎么计算?
对比两次的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关于分数的简单计算学生已会计算,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第二备课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折出分数,并表示出来,在直观操作中引导学生说算理,体会理解3/8+2/8=5/8,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因此,备课一定要备学生。
二、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必须明确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
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节课是:二年级数学下册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备课时我理解为“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先摆一摆,再列式),我这样设计教学: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摆一摆)
2、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列式)
课上完以后,课堂效果不理想,自己总感觉教学不顺利,我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直观地理解谁是谁的几倍?再列除法算式,抽象地求出谁是谁的几倍?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但为什么上课很费劲,师不停的引导,学生关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理解地还是不充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切入点不对吗?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呢?我茫茫然但又不知如何改进教学,这节课一直压在我心里。
《小学青年教师》中张良朋老师的一篇文章,使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文中说儿童的认知发展需经过三个阶段: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上述教例中,学生的认知由动作表征(摆小棒)直接跳到了符号表征(列算式),中间缺少了图像表征这一环节,不少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里出现了断层,这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找准了教学切入点,再设计教学我胸有成竹,改进后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备课要抓住教后的备课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课后小结(即“教后记”)。“教后记”应有这几方面的具体内容:成功的例子、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再实践的认识,特别要写上“教的空白点”——也就是从学生答问、学习失利出现的“学的空白点”,觉察出教师“教的空白点”,以进一步改进和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课后备课,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实践反复表明,这样做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教师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不足,最可贵的是知道不足及时改。
我在讲《制作年历》这节活动课时,制作之前我提了以下问题:“要制作好2009年的新年历,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一下以前的年历是如何制作成的。下面请大家拿出年历,在小组里自主探究:制作年历要注意什么?”备课时我估计学生会讨论出以下几点:
   年历要标明年份;
   一年要分12个月来编排;
    一月份第一天要与上一年的最后一天相衔接;
一年的天数和每月的天数一定要搞清楚;
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定要与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衔接准确;
但课堂上我把问题抛出以后,学生看着年历上的那么多内容不知如何下手,全班讨论出有价值的问题寥寥无几,并不是我估计的那样,探究的效果很不理想。讨论的时间也浪费了,我只好一一又把需注意的问题提出来,这个环节上花了很长时间,到离下课10分钟时,我们才开始动手制作年历,一节课当然没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是学生笨吗?我提的问题并不难。课下我反复思考,又和其他老师交流了想法。看来,是我备课时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放得过大了,没有关注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毕竟学生年龄小,他们从来没有制做过年历,做年历的步骤又那么多,怎么能说出应注意的有价值问题?在这儿教师备课时可把问题预设出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目标,有针对性,而不是毫无边际。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出发,有层次、有梯度,步步引导、步步深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思了上一节的教学的失败之处,再设计教学到另一个班上课,我感觉游刃有余。我这样出示问题:要制作好2009年的新年历,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一下以前的年历是如何制作成的?下面请大家拿出年历,小组合作,请观察你手里的年历:
   你的年历有几张,一张上有几个月?
   每月各有多少天?
每个月的日期是怎样排列的?横着几个?竖着几个?
每月的1号是如何确定的?
   日期的颜色都一样吗?是怎么表示的?
    在各组的汇报过程中,我们把制作年历需注意的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的动手制作学生兴趣盎然。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仍在继续:备课后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的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备课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老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的确,从某种角度看,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其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看作“备课”,除已有“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以外,要从提高专业素养、开展学习互助、挖掘课程资源等更高的视角来“备课”,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全面、深入的准备。
 
 
 
0

上一篇:提升专业知识,为有效备课奠基
下一篇:谈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